
划重点01楼宇商场防控指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知,结合楼宇、商场人员密集度大、停留时间长、构成复杂的特点,制定本指引。
本指引适用于写字楼、办公楼、商场(超市、连锁餐饮)等场所。
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优先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
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应保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转正常。应关闭回风,使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详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防控指引》)。
应保证厢式电梯的排气扇、地下车库通风系统运转正常。
二、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日常应以通风换气和清洁卫生为主,同时对接触较多的公用物品和部位进行预防性消毒。必要时对地面、墙壁等进行预防性消毒,详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预防性消毒指引》。
三、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
写字楼、办公楼、商场(超市、连锁餐饮)等场所的经营和管理者应掌握工作人员在京、离京状况,实行每日健康监测制度,建立体温监测登记本,员工若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要求其不得带病上班,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及时就医。
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工作服保持清洁卫生。
四、特定场所的预防控制
1.自动扶梯、厢式电梯
建议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乘坐时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运行中的厢式电梯应保证其换气扇运转正常。厢式电梯的地面、墙壁应保持清洁,受到污染时需进行消毒。电梯按钮及自动扶梯扶手等经常接触部位每日消毒。
2.地下车库
应保证地下车库通风系统运转正常。地下车库的地面、墙壁应保持清洁,受到污染时进行消毒。停车取卡按键等人员经常接触部位每日消毒。
3.卫生间
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和干爽,空气流通,提供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设施正常使用。应增加卫生间的巡查频次,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
4.办公室、会议室、多功能厅
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处于单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处于多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办公环境宽松、通风良好,且彼此间确认健康状况良好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其它工作环境或无法确定风险的环境下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加强对来访人员的登记。
5.餐厅、大排档、咖啡厅等餐饮场所(区域)
保持空气流通,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采取有效的分流措施,避免人员密集。食饮具一人一用一消毒。
6.员工食堂、茶水间
保持空气流通,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延长供餐(饮)时间,采取有效的分流措施,避免人员密集。食饮具一人一用一消毒。
7.ATM机、自动售货机、智能快递柜、储物柜等
以保持清洁为主,当受到污染时可进行消毒。
8.门店、超市
保持空气流通,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采取有效分流措施,避免人员密集。对人员接触较多的部位进行每日消毒。取消非必需的室内外群众性活动(如促销活动、店庆等)。
9.健身房
做好使用人员的健康监护和登记记录,提供免洗手消毒剂或洗手设施,提醒使用人员接触健身器械前做好手卫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清洁。
10.收银台、服务台
制定合理的人员路线和分流措施,减少人员聚集。
11. 顾客休息区(室)、母婴休息室(区)等配套设施
顾客休息区(室)、母婴休息室(区)等配套服务设施和区域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清洁干爽。非必须不建议对母婴休息室(区)进行消毒。
五、加强日常健康防护工作
1.在所有楼宇、商场入口处要提醒人员,必要时佩戴口罩(参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公众佩戴口罩指引》)。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健康提示,并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2.可增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用于投放使用过的口罩,并注意及时清理。
3.应准备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体温计、碘伏等卫生防护用品,提供给身体不适的人员使用,并协助其就医。
六、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措施
以通风换气和保持清洁为主,同时对接触较多的公共物品和部位进行预防性消毒,必要时对地面、墙壁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1.地面、墙壁
地面或墙壁有污染时,可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1000mg/L含氯消毒液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49份水)擦拭消毒。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2.门把手、存包箱柜按钮、水龙头等物体表面
配制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作用30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卫生间
公共卫生间应增加巡查频次,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
卫生间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24份水)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卫生间内的表面以消毒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4.拖布和抹布等清洁工具
清洁工具应专区专用、专物专用,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后以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5.食饮具
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30分钟;也可用25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199份水)浸泡,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6.注意事项
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针对不同消毒对象,应按照上述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以确保消毒效果。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应佩戴口罩和手套等,为防止喷溅也可佩戴防护眼镜,同时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注意消毒后用清水擦拭,防止对消毒物品造成损坏。所使用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剂须现配现用。
划重点02空调通风系统运行防控指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引。
本指引适用于各类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一、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前,应了解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类别、供风范围、新风的取风口等情况。
二、疫情流行期间,只有满足下列要求之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方可使用:
(一)全空气方式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并在每天空调启用前或关停后多运行1小时;
(二)空气-水方式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须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
(三)已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去除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中应严格遵循产品使用说明操作,保障运行效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三、在疫情流行期间,应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过滤器、风口、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四、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采取下列防控措施:
(一)立即关停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活动区域对应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二)立即对上述区域内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强制清洗消毒。
五、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其他注意事项还包括:
(一)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确保建筑内所有房间空气流通和有足够新鲜空气供应。
(二)在疫情流行期间,情况许可应优先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
(三)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对需要消毒的金属部件建议优先选择季铵盐类消毒剂。
六、消毒方法
(一)过滤器:
应先清洗,后消毒。可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或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消毒。
(二)风口、空气处理机组
应先清洗,后消毒。可采用化学消毒剂擦拭消毒,金属部件首选季铵盐类消毒剂,按说明书中规定用于表面消毒时的浓度进行消毒。非金属部件首选5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消毒剂。
(三)表冷器、加热(湿)器
应先清洗,后消毒。可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喷雾或擦拭消毒,按说明书中规定用于表面消毒时的浓度进行消毒。
(四)冷凝水盘
应先清洗,后消毒。可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喷雾或擦拭消毒,按说明书中规定用于表面消毒时的浓度进行消毒。
(五)风管
应先清洗,后消毒。可采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金属管壁首选季铵盐类消毒剂,按说明书中规定用于表面消毒时的浓度进行消毒。非金属管壁首选5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消毒剂。
附录: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
2、北京市人民政府令(224号),《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3、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485-201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396-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
划重点03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引
本指引适用于被疾控机构判定的密切接触者。
来自或经停湖北的人员可参照执行。
一、密切接触者
1.要依法服从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接受社区医务人员对居住环境的评估(见附件1)。如果居住环境不能满足居家医学观察,应服从社区医务人员安排,前往集中观察点进行观察。
2.居家隔离期间,密切接触者应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里,使用专用餐饮具,有条件时使用专用厕所。密切接触者应尽量减少与家人接触。拒绝一切探访。
3.密切接触者单独居住,可不戴口罩;在进入和家庭成员共用的空间时应佩戴医用口罩。口罩被分泌物弄湿或弄脏时,应立即更换。
4.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口罩或手肘遮住口鼻。
5.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上、下午各1次,每次通风时间30分钟以上,可选择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保持房间空气清新,同时注意保暖。确保共用空间(厨房、浴室等)通风良好。
6.每日至少进行一次房间湿式清扫,以保持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消毒方法见附件2。
7.如果密切接触者为哺乳期母亲,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的条件下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8.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有疾病等特殊情况必须外出的,须经社区医务人员批准后方可离开。
9.每日至少早晚各测体温一次,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或其他相关症状。
10.一旦出现任何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干咳、咳痰、鼻塞、流涕、咽痛、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气促、呼吸困难、胸闷、结膜充血、恶心、 呕吐、腹泻和腹疼等),要立即联系社区医务人员,说明自身健康状况,并按社区医务人员的要求就诊。
二、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
1.其他家庭成员避免进入密切接触者房间,必须进入时应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与密切接触者及其用品接触,如避免共用牙刷、餐具、饭菜、饮料、毛巾、浴巾、床单等。接触可能污染的表面、与密切接触者接触后,可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也可用0.5%碘伏溶液,作用1分钟~3分钟。
2.家庭成员清洗密切接触者衣物、床单、浴巾和毛巾等时,将上述衣物放入洗衣袋,不要抖动,避免直接接触自己的皮肤和衣服。使用洗衣皂或洗衣液和清水清洗。
3.家庭成员应配合社区医生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并督促密切接触者做到医学观察的各项要求。
三、社区医务人员
1.对密切接触者居家环境进行评估,具备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不具备条件的安排集中隔离观察。
2.实施医学观察时,应当告知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负责医学观察的机构名称及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3.每日至少对密切接触者早晚各测量1次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做好相应记录;主动询问居家其他人员健康状况。
4.实施医学观察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
5.一旦发现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及其他呼吸道症状,立即向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并协助疾控部门采集样本进行检测。一旦密切接触者被诊断为疑似或确诊病例,应对其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6.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满后,如无异常情况,应及时解除医学观察。疑似病例排除后,其密切接触者可自行解除医学观察。
四、社区、村(居)委会等相关部门
1.发动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规范管理。
2.为密切接触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及必要的其他服务。
3.对社区(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
4.协助社区医务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对拒不执行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强制隔离措施。
5.组织做好环境整治、物资储备等工作,协助做好病例家庭、楼栋单元、单位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的消毒。
附件1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基本条件的判定标准
一、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
密切接触者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发病后,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且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二、居家医学观察的基本条件
(一)无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密切接触者,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居家条件;
2、配有厨房、厕所;
3、可以开窗通风;
4、具备社区生活支持条件和看护能力。
(二)有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密切接触者,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居家条件;
2、可以为密切接触者单独安排一间房间居住,且通风良好;
3、有条件者,应为密切接触者提供专用厕所,如共用厕所,应具备自然通风或排风设施,并有足量含氯消毒剂;
4、可以为密切接触者提供单独餐具;
5、具有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
6、具备社区生活支持条件。
三、集中医学观察
任何不符合居家医学观察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均采取集中医学观察。
各区要做好集中医学观察者家中老人、儿童及其他失能人群的照护。
附件2 日常预防性消毒方法
1、密切接触者单独使用的房间以清洁为主;与家庭成员共用的环境中,可能被污染的家用物品、家具表面每天消毒;受到唾液、痰液等污染,应随时消毒。消毒时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2、共用厕所应在密切接触者每次使用冲水后,立即消毒。密切接触者专用厕所,每天消毒一次。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厕所内的表面以消毒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3、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应按照房间分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后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4、密切接触者产生的垃圾,如纸巾、口罩等接触口鼻的垃圾,使用专用垃圾袋,清理前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洒至完全湿透,扎紧垃圾袋口,作用30分钟。
5、就医交通工具(私家车等)建议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所有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表面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与家具表面相同。
6、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可能收到污染的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处理污染物应佩戴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7、食饮具消毒方法: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划重点04返(来)京人员社区排查工作规范
按照《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村)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的相关要求,各社区(村)对辖区内返(来)京人员情况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为规范管理行为,特制定本规范。
一、工作要求
1、做好组织落实,严格分类管理。
2、严守排查程序,语言友好规范。
3、准确把握标准,不遗漏,不扩大。
二、排查内容
1、询问居民两周内外地出行情况、乘坐交通工具情况、家庭居住人口数等情况。
2、对符合近14天内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返(来)京人员条件的,登记其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并要求有条件的集中医学观察或严格居家观察14天,观察每日监测体温并向社区报告,如出现发热等症状,佩戴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医,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对其他区域进京人员,要求其开展健康监测,自我观察14天,外出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与人近距离接触。
4、提供社区医务人员联系信息、发热门诊和定点救治医院名单信息。
三、防护要求
1、排查工作首选使用电话询问方式开展,如确实需要方可采取上门排查。
2、上门排查时,人员应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并携带免洗手消毒剂,有条件可佩带一次性手套,工作携行物品不得乱放,离开后应及时更换口罩并做手部清洗。
3、摘除一次性医用口罩时,把口罩的皮筋从双耳除下,应尽量避免触摸口罩外表面。一次性医用口罩在弄湿或弄脏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医用口罩废弃后不要随地乱扔,应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处理。
如果排查中曾遇到发热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且怀疑口罩被污染,摘下的口罩在丢弃前应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洒至完全湿透,扎紧垃圾袋口,作用30分钟,再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处理。
在佩戴口罩前和摘除口罩后应注意手卫生。取下口罩后,用免洗手消毒液清洗双手,清洗前双手不得接触眼睛,口鼻。
4、上门排查时工作人员与市民避免不必要的近距离接触,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不入户调查,防止交叉感染。
5、注意工作节奏,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身体健康。
四、注意事项
排查的主要目的来自或经过湖北等重点地区的来京、返京人员,而不是湖北籍的人员。
划重点05宾馆酒店防控指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知,结合宾馆酒店人员流动性大、构成复杂的特点,制定本指引。
本指引适用于宾馆酒店(饭店)、普通旅店、招待所、快捷酒店等。
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优先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应保证集中空调系统运转正常,关闭回风,使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
二、设立体温监测岗
在宾馆酒店入口处设立体温监测岗,对宾客进行体温测量,必要时进行复测。对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的宾客,应建议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医。
宾客办理入住手续时应询问其14天内曾到访的地区,对来自或经停湖北的宾客要予以重点关注,为其安排单独区域,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地区宾客接触的机会。同时要为其提供医用体温计,每日询问并记录体温。
对入住期间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的宾客要协助其及时就近就医。
三、实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
工作人员实行每日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工作人员体温监测登记本,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症状时,不得带病上班,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及时就医。
工作人员在为宾客提供服务时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工作服保持清洁卫生。
四、加强日常健康防护工作
1、在醒目位置张贴健康提示,并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2、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3、洗手间应保持清洁和干爽,提供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设施正常使用。
4、增设有害标识垃圾桶,用于投放使用过的口罩。
5、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加强清洗和消毒。
6、应为入住宾客提供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防护用品。
7、在前台和餐厅采取分流措施,减少人员聚集,取消非必需的室内外群众性活动。
8、建议暂停宾馆酒店内其他娱乐、健身、美容(体)美发等配套设施的开放。
五、做好宾客的健康宣传工作
1、告知宾客服从、配合宾馆酒店在疫情流行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
2、要告知宾客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时,应尽快联络酒店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3、在人员较多、较为密集的室内公共区域活动时,要提醒宾客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4、提醒宾客注意保持手卫生,不要触碰口、眼、鼻。接触口鼻分泌物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剂消毒。
5、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乘坐时要提醒宾客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六、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措施
以通风换气为主,同时对地面、墙壁、公共用品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公共用品用具严格执行一客一换一消毒。
1、地面、墙壁
配制浓度为10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6%,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49份水)。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2、桌面、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
配制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作用30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餐(饮)具
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30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500mg/L 含氯消毒液(例如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浸泡,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4、毛巾、浴巾、床单、被罩等织物
配制浓度为2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199份水)。浸泡15 -30分钟,然后清洗。也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15 分钟。
5、卫生间
客房内卫生间每日消毒1次;客人退房后应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公共卫生间应增加巡查频次,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
卫生间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卫生间内的表面以消毒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6、拖布和抹布等清洁工具
清洁工具应专区专用、专物专用,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后以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存放。
7、注意事项
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针对不同消毒对象,应按照上述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以确保消毒效果。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同时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注意消毒后用清水擦拭,防止对消毒物品造成损坏。所使用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
划重点06预防性消毒指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知,制定本指引。
一、消毒原则
正常情况下,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当面临传染病威胁或者人群密集性活动时才有必要进行消毒。
二、消毒剂的选择
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75%酒精;手、皮肤消毒可选择碘伏或速干手消毒剂。
三、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
开窗通风为主,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注意人员保暖。
2、手、皮肤
以洗手为主,在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建议选择碘伏、速干手消毒剂擦试消毒。
3、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等表面
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消毒顺序由外向内,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餐(饮)具
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5、家用物品、家具表面
经常触碰的家用物品和家具表面等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6、厕所
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厕所内的表面应消毒手经常接触的表面为主,如门把手、水龙头等,可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7、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
<p style="text-ind